

內容: 政經自由標籤: 獨媒報導離島街渡立法會運物局(獨媒報導)疫情期間,港人無法外遊,本港郊野及較偏遠的離島遊大受歡迎。不過隨社會「復常」加上北上熱潮,本地郊遊人數亦大減。當局回覆立法會的數字顯示,多條以服務郊遊旅客為主的街渡航線,客量持續下跌,其中「三家村至東龍島」航線,客量由2022年2月27日起計約十個月的約48,000人次,下跌至去年的約20,000人次,減少近六成。提問書面質詢的是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易志明,他稱漁農自然護理署正與海事處探討允許領有第III類別牌照的漁船「一船兩用」,即捕魚之外亦會載客出海進行休閒漁業活動,有街渡營辦商表示憂慮,稱「港人北上消費已導致其乘客量持續下降」。易志明問及過去三年,各條固定班次的街渡渡輪服務航線的載客量。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回覆指,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港共有14條固定班次的街渡航線,以及55條按需求而定的街渡航線。期內固定班次的街渡渡輪航線分別新增及減少了五條,減少的航線包括「坪洲—愉景灣(經聖母神樂院)」在2023年改為持牌渡輪航線。易志明(資料圖片)根據當局的回覆數字,14條航線大部分皆為旅遊及康樂用途為主,扣除通勤為主的香港仔至鴨脷洲及將軍澳南至西灣河航線,12條航線中,不計算2023年開辦的「西貢至滘西村/糧船灣」航線、去年開辦的「沙頭角至荔枝窩/鴨島/吉澳」航線,以及當局未有備存客量數字的「西貢至伙頭墳洲」航線,9條航線在去年的客量皆比2023年下跌,跌幅由50%至4%不等。跌幅首三位最多的航線,皆涉及前往荔枝窩及吉澳,合共減少約29,000人次,不過因去年1月開辦了新的「沙頭角至荔枝窩/鴨島/吉澳」航線,出現競爭。該航線客量為約28,000人次,兩者數字大致相等。排第四的是「三家村至東龍島」,客量減少約10,000人次至約20,000人次,跌幅逾33%。比對9條中8條自2022年已有經營的航線的數字,跌幅更見明顯,由80%至26%不等。其中「馬料水至東坪洲」客量減少近五成至約41,000人次。「香港仔至赤柱/蒲台島」航線,亦由113,000人次減少至65,000人次,減幅逾42%。值得留意的是,2022年的數字僅由2月27日起統計,換言之僅約十個月的載客量。運物局:「一船兩用」定位與街渡不同運物局指,「一船兩用」容許漁船轉型發展休閒漁業,擬議活動須具漁業元素,例如以特定漁具進行捕魚示範、手釣教室、漁民文化導賞活動、漁業工作坊等,並非單純載客出海或海島遊等,認為與街渡接載乘客前往固定地點的定位並不相同。對於如何協助街渡航線,運物局指政府的一貫政策是公共運輸服務應由私營機構按商業原則經營,而街渡需求會因天氣及假日等因素影響而較不穩定,故監管亦較具彈性,例如容許營辦商因應需求而調整班次、票價及時間表。此外,14條提供固定班次服務的街渡渡輪航線中的13條,已納入二元優惠計劃。對於海島遊,當局指運輸署一直與相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因應需求開辦特定的航線,例如2023年主動邀請營辦商開辦「西貢—滘西村/糧船灣」及「沙頭角—荔枝窩/鴨洲/吉澳」街渡渡輪航線。運輸署亦積極統籌政府部門,就街渡渡輪相關事宜提供協助,以及繼續與渡輪營辦商聯繫,商討適當措施促進街渡長遠發展。